2007年3月26日,带着浓重台湾口音的男子出现在沈阳的张氏帅府博物馆,这个博物馆也被沈阳人亲切地称作“大帅府”,是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的旧宅。那时,大帅府已经对外开放,游客要想参观,必须先购买门票。
这位台湾口音的男子走到大帅府南门的售票窗口,向工作人员询问:“我想进去参观,应该不需要买票吧?”售票员听后一愣,抬起头仔细打量了他一番,心中不禁疑惑,心想:“即使你是来自台湾的同胞,按照规定,来旅游景点参观仍然需要购票的。”那位男子随即解释道:“我是张作霖的孙子,张闾实,我父亲是张学浚,祖母是寿夫人。我只是想来看看大帅府,然后再去扫墓。”
此言一出,售票员顿时愣住了,谁能想到眼前的男子竟然自称是张作霖的后代呢?然而,售票员和博物馆的负责人也无法立即确认他的话是真是假。毕竟在沈阳,曾经发生过有人冒充张作霖子嗣的事件,甚至闹得满城风雨,导致大家对类似声称特殊身份的人非常谨慎。这个突如其来的声明让人不禁产生疑问:张作霖究竟是否还留有后人?
展开剩余77%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,张闾实提供了许多大陆方面并不熟知的张家秘闻,这些关于张家未曾公开、鲜为人知的信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,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,基本确认了张闾实确实是张学浚的后代。
张作霖一生娶了8位妻子,育有14个子女,其中包括8个儿子和6个女儿。长子张学良、二子张学铭、三子张学曾、四子张学思、五子张学森、六子张学浚、七子张学英、八子张学铨。其中,六子张学浚和八子张学铨是张作霖与寿夫人所生。
1928年6月4日的凌晨5点30分,皇姑屯发生的爆炸震惊了整个世界。黑龙江督军吴俊生当场丧命,张作霖身受重伤,经过四个小时的挣扎,最终不幸去世。张作霖的去世,使得当时复杂而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为了避免引起恐慌,消息被严密封锁,帅府没有及时发丧,直到13天后,张学良才从关内启程返回奉天。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张学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。张闾实回忆起这一幕时,感慨万千:“他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公子哥,转眼变成了一个负有重任的大人。他内心的挣扎和困惑,我们都能感受到。”
张闾实第一次见到大伯张学良是在1967年。当时年幼的他并未意识到大伯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状态。那时的他只觉得,大伯住在一座大宅子里,拥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园,一切都显得十分新奇。1988年,蒋经国去世后,张学良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由,时常出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,尽管每次出行,总会有几位随行人员陪伴左右。
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2001至2006年间,部分张家亲属开始陆续回到大陆。然而,大多数亲戚因不适应当地生活、或者因投资失败而不得不返回台湾。令人唏嘘的是,张作霖并未被安葬在原本计划中的元帅林,而是葬在了驿马坊。其原因在于张作霖去世过于突然,根本来不及为他修建墓地。张学良为了尽孝心,决定为父亲修建陵墓,他找到了位于抚顺东60里的一块地,开始着手修建元帅林。然而,张学良去世后,许多海外亲戚逐渐回国祭祖,但大多数人仅仅是抱着观光的心态,简单游览了一番。
2007年3月,张闾实借着一次商团考察的机会,迈出了回到故乡的第一步。他的行程从台湾到香港,再从香港到武汉,接着途径长春、哈尔滨,最终来到了沈阳。而在2009年6月,张闾实再次回到沈阳。这一次,由于之前的往来,他已经结识了不少当地人,也对沈阳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,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——准备在沈阳定居下来。他坦言,作为张氏的后人,他并非不愿回归故里,而是因为长期对祖先的历史了解不多,内心曾有过一丝迷茫,甚至不知道自己回到东北后能为家族做些什么。然而,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观察后,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他决定将张家的菜系发扬光大,特别是奉系官府菜,并将大伯张学良在台湾的用餐特色与家族菜肴带回东北。他希望通过这些承载着家族历史与文化的美食,让更多人了解张家、了解那段历史。
值得注意的是,张作霖在台湾的形象一直被严重歪曲。在一些台湾影视剧中,他被描绘成了一个土匪头子,仿佛整天在四处杀人劫财,形象极为负面,张学良的形象也不尽如人意。台湾媒体常将张学良归咎为导致国民党失去大陆的“罪魁祸首”,这种片面且不客观的叙述让人感到无奈。
然而,张闾实来到大陆后,却惊喜地发现,大陆对张家的评价非常高。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,国内媒体与学界在评价张家时,既没有夸大其事,也没有恶意诋毁,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进行评断。这种公平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他,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多的感情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